為落實學校“三高”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教師科學研究能力,有效發揮各學院(部)在學術交流活動中快速、直接、廣泛互通科學前沿知識的重要作用,學校科研處牽頭,各學院(部)組織承辦開展了學術交流系列活動。第十二期由交通學院承辦。
5月8日,交通學院在教學樓302教室舉辦了題為《基于路側激光雷達的人車軌跡跟蹤與意圖預測》學術講座。講座特邀吉林大學交通學院教學委員會委員、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林賜云教授主講,交通學院22級、23級學生及全體教師參加了講座。
林賜云教授在講座中指出,基于路側激光雷達的人車軌跡跟蹤與意圖預測,是通過安裝在路側的激光雷達傳感器,對激光點云數據進行處理,實現對交通目標的識別、跟蹤和預測。其主要步驟包括背景過濾、目標識別與分類以及軌跡跟蹤與預測。他強調,近年來,車輛、道路呈現較大程度的發展,車輛由人工駕駛逐步發展到高級輔助自動駕駛,道路也從信息化缺乏的道路,發展到具有車路協同功能的智慧型道路設施。但從近10年交通技術發展和創新層面上看,對非機動車和對保障行人安全方面的技術投入和創新則略顯不足。林教授分析,對交通出行的弱勢群體,其交通事故發生的關鍵原因在于對周圍的交通環境或潛在沖突風險沒有足夠的感知和預警能力。如果可以為交通出行者提供周圍交通目標潛在沖突信息,便可針對危險事故提前采取應對措施。
作為吉林省智能交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教授主持了多項科研課題,其中包括獲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的課題、教育部博士點青年教師基金資助的課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的課題、吉林省科技廳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科學規劃項目。獲吉林省科技獎一等獎、吉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國公路學會科技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等各1項,并獲授權發明專利15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50余篇。在講座中,林教授結合自己教學科研實踐分析指出,在當前相關智能汽車和智能交通等支撐技術尚未大規模普及應用情況下,通過路側傳感器實時獲取交通目標的軌跡信息,進行沖突檢測和預警,并將其反饋給交通參與者,可極大程度規避交通事故的發生,對提升道路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林賜云教授的講座,促進了交通學子的知識交流與更新,在深入了解該領域的前沿技術和發展動態的同時,開拓了視野,并啟發了他們對專業知識的深度思考。同學們表示,將以更加開放和多元的視角去理解所學專業,去探索和挖掘更多的行業知識。
撰稿: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科研處 編輯:馮一宸